高一下期末化學複習-Ch16
1 Oxidation-reduction reaction (Redox reaction) 氧化還原反應 (Ch 16)
1.1 Redox reaction 氧化還原反應
Oxidation-reduction reaction(氧化還原反應)的物理本質是電子轉移。
- Oxidation: 失去電子的過程,氧化反應
- Reduction: 得到電子的過程,還原反應
- reducing agent: 還原劑,氧化別人自己被還原
- oxidizing agent: 氧化劑,被氧化別人自己被還原
e.g.
$$\ce{C(s) + O_2(g) ->[ignite] CO_2(g)}$$
在這個反應過程中,$C$是reducing agent(還原劑),$O_2$是oxidizing agent(氧化劑)。$C$被$O_2$氧化(be oxidized),還原(reduced)$O_2$,失去電子;$O_2$被$C$還原(be reduced),氧化(oxidized)$C$,得到電子。
1.2 oxidation number: 從單質狀態到當前狀態的過程的電子轉移。
該部分需要做到給任意一個化合物,能夠判斷出其中各個元素的oxidation number;以及給一方程式,能夠判斷oxidation number的變化。
e.g.1
$$ \overset{+4}{C}\overset{-2}{O_2}$$
$\overset{+4}{C}$說明$C$的oxidation number爲+4,從單質狀態經歷了4次oxidation,$\overset{-2}{O_2}$說明$O$的ocxidation number爲-2,從單質狀態經歷了2次reduction。數值上其實就是“失去電子的個數“(正爲失去,負爲得到)。而整體爲0,是因爲無論是$C$還是$O$都是從單質狀態下變成這個樣子(顯電中性)。
注意要和離子的電荷區分開,離子的電荷是指栗子當前的狀態帶幾單位的正電荷,而oxidation number是指從單質狀態到當前狀態的過程的電子轉移。
e.g.2
$$\overset{+2}{Mg^{2+}} \quad \overset{-1}{Cl^-}$$
$\overset{+2}{Mg}$的$+2$是$Mg$的oxidation number,到目前這個狀態失去了兩單位電子,經歷了兩次oxidation,而${Mg}^{2+}$的$2+$是離子的電荷,是指當前${Mg}^{2+}$這個狀態帶了2單位的正電荷。同理,$\overset{-1}{Cl}$的$-1$是$Cl$的oxidation number,而${Cl}^{-}$的$-$是離子的電荷,是指當前${Cl}^{-}$這個狀態帶了1單位的負電荷。
e.g.3
$$\overset{0}{Zn} \quad \overset{+2}{Zn^{2+}} \quad \overset{+2}{Zn}\overset{+6}{S}\overset{-2}{O_4} \quad \overset{+1}{H}\overset{+5}{N}\overset{-2}{O_3}(aq) \quad \overset{+1}{K_2}\overset{+6}{Cr_2}\overset{-2}{O_7}(aq)$$
1.3 電子轉移分析及配平(4’*2)
e.g.
- $\ce{\overset{0}{Zn}(s) + \overset{+1}{H}_2SO4(aq) -> \overset{-2}{Zn}SO4(aq) + \overset{0}{H}_2(g)}$
在這個過程中,$Zn$失去兩單位電子,$H$得到一單位電子,但總共有兩個$H$得到電子,故總反應電子守恆。其中,$Zn$被$H_2SO_4$氧化,$H_2SO_4$被$Zn$還原;$H_2SO_4$是氧化劑,$Zn$是還原劑。 - $3\ce{\overset{0}{Cu}(s) + 8H\overset{+5}{N}O3 -> 3\overset{+2}{Cu}(NO3)2(aq) + 2\overset{+2}{N}O(g) +4H2O(l)}$
在這個過程中,3個$Cu$失去兩單位電子,共計失去6單位電子,2個$N$得到三單位電子,共計得到6單位電子,總反應電子守恆。其中,$Cu$被$HNO_3$氧化,$HNO_3$被$Cu$還原;$HNO_3$是氧化劑,$Cu$是還原劑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這個過程中,有一部分N沒有經歷電子轉移。在這個過程中,只有兩個$N$經歷了電子轉移,而另外六個$N$沒有經歷電子轉移,它們的oxidation number沒有變化,仍然是+5。這是因爲$N$在$HNO_3$中的oxidation number就是+5,而在$Cu(NO_3)_2$中的oxidation number也是+5,所以這六個$N$沒有經歷電子轉移。這六個$N$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在不同的物質中,而沒有經歷電子轉移,它們的oxidation number沒有變化。 - $\ce{\overset{0}{Cl}_2(g) + 2NaOH(aq) -> Na\overset{-1}{Cl}(aq) + Na\overset{+1}(Cl)O(aq) + H2O(l)}$
在這個過程中,一個$Cl$得到一單位電子,另一個$Cl$失去一單位電子,總反應電子守恆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這個過程中,Cl自己和自己發生電子轉移。在特殊情況下,同一物質自己轉移電子這件事情是可能發生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$Cl$自己既是oxidizing agent, 也是reducing agent.
1.4 氧化還原反應應用 (化學方程式需要重點關注)
高爐鍊鐵
$$\ce{\overset{+3}{Fe}_2O3(s) + 3\overset{+2}{C}O(g) ->[high temp] 2\overset{0}{Fe}(s) + 3\overset{+4}{CO}_2}(g)$$
$$\ce{C(s) + O2(g)->[ignite] CO2(g)}$$
$$\ce{C(s) + CO2(g) ->[high temp] 2CO(g)}$$
$$\ce{CaCO3 ->[high temp] CaO + CO2}$$
$$\ce{SiO2(s) + CaO(s) ->[high temp] CaSiO3(l)}$$
注:用CO可以讓反應面積增加
$\ce{C(s) + O2(g)->[ignite] CO2(g)}$,$\ce{C(s) + CO2(g) ->[high temp] 2CO(g)}$ 這兩步可以生成$CO$用來還原$Fe$。
$\ce{CaCO3 ->[high temp] CaO + CO2}$,這一步有兩個作用。一方面可以生成$CO_2$,再添加焦炭可以生成$CO$用來還原$Fe$;另一方面,生成的$CaO$可以和$SiO_2$反應,生成$CaSiO_3$,這一步的作用是將鐵礦石中的石頭變成液體方便流出,提高鐵的純度(如果是固體的話,很難講石頭從鐵礦石中弄走)。
注意需要進行區分,以上的前三個化學方程式都是Redox reaction,但是最後一個並不是:
$$\ce{SiO2(s) + CaO(s) ->[high temp] CaSiO3(l)}$$
在這個過程中,$Si$和$O$的oxidation number都沒有發生變化,所以這個過程不是Redox reaction。這個反應是酸性氧化物和鹼性氧化物發生反應,生成鹽(離子化合物,但在高溫狀態下爲液體)。
洗滌劑
$$\ce{Cl2(g) + 2NaOH(aq) -> NaCl(aq) + Na\overset{+1}{Cl}O(aq) + H2O(l)}$$
在這個反應中,$\overset{+1}{Cl}$缺電子,搶別人的電子能力很強(強氧化劑),有很好的殺菌能力,去污效果很好(直接破壞污漬結構)。
金屬的腐蝕與防護
$$\ce{3Fe(s) + 2O2(g) ->[high temp] Fe3O4(s)}$$
通過這個反應,在鐵的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氧化層,稱之爲烤藍。同時,塗一層油漆也是一種很好的防止金屬腐蝕的方法其他方法詳見Ch 1。
化學和生物發光(Luminol)
發亮一定發生電子轉移(電子躍遷)。